Archive

銀川茶亭

「川上」、「相望」兩座茶亭分別佇立於橋的兩端,春夏秋冬四季四分將相遇於橋中央。以當地的蘆葦作為材料主體、經由重新詮釋製作成為小建築的表層。兩座人造物飄浮於橋面,為人在遼濶的天地間尋得錨定的座標。 入茶室者,皆需抬腿拾階,而後小心翼翼開門彎腰曲膝,始乃入座飲茶。 這樣的姿態,是希望每位進入茶室的人,可以感覺自己肢體異於日常的動作,將身體五感藉由戒慎之緩慢,使之敏感於纖毫,而後入座時陡然放大,恍若存在於銀川蒼茫天地之間,與川流、天地成為一色、一味、一氣。...

Read More

臺北松菸誠品行旅

豐富之書,載記美好—關於「誠品行旅」 作為代表台灣品牌的誠品書店,首次延伸文化理念跨領域所經營的旅館,又如何呼應日據時期老菸廠「松菸文創園區」的場所精神,是「誠品行旅」設計時之首要時空命題。 如何在伊東豐雄自由揮灑的弧線下所產生標準房型,從深度八米到十二米的劇烈變化中,安排標準化的旅館機能需求,則是平面設計化繁為簡的巨大考驗。 設計之初,是從「書本」揭櫫「誠品行旅」的核心價值與初衷--超過五千本藏書構成的大面書牆,及其上方延伸外放線條的貓道設計,成為飯店的「主題簽名式」;再藉由台灣藝術家作品及經典活動傢俱的錯落佈置,創造出類美術館加圖書館的場域氛圍。以此來表達誠品的深刻人文美學品味。 在確立以台灣傳統紅磚的疊砌工藝、磨石子地坪及鐵銹質感的物件後,經過精準細緻的尺度變化、構築方式的創新、運用空間的調整,從中創造並賦予當代新的詮釋和轉換。減除了多餘的形式表演和「雄辯式」的材料堆砌,㨂擇下來的完成是,迎接世界旅人前來的台灣氣質:多元合一,謙遜美好,詩意豐厚。 「誠品行旅」遂如此的匯通了台灣與國際,於一種「豐富之書,載記美好」的意符和意旨了。...

Read More

富邦藝旅

在設計過程中,童年記憶不斷反覆回來,鬼魅般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跑到腦海中。有些是難得被父母「教示」的深刻情節,更多則是和空間氣味材質有關。我們身在那裡呢? 客廳櫸木拼花地板。柚木框邊立體十字雕刻的玻璃隔屏。樓梯間踏階的磨石子刷至半腰的淺藍色水泥漆。繃著紅色塑膠皮的欄杆扶手。藍綠色混雜咖啡色的大大小小圓形或橢圓形馬賽克拼貼而成的浴缸。廚房地面暗紅色六角形磁磚、四邊鑲嵌著白色方形馬賽克。住家斜對面種有細瘦椰子樹的花園洋房。正前方是賣著日用雜貨的甘仔店,下課後我會和雜貨店裡高年級的男生在六米巷弄裡打躲避球,黃昏的陽光沒有遮蔽直直射在臉上——這記憶是真實的嗎?台北的巷弄曾是我的體育場嗎?一樓鄰居的紅色壓白條木門半掩,貝多芬的「給愛麗絲」鋼琴曲一直重複彈奏,如同空間充滿了絃樂器的水聲。每星期六下午電視台玉堂春如儀式般播唱好大聲。夜半仍有盲人吹笛聲穿過巷口,以及走遠了的「燒-肉-粽」...

Read More

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

1980年代下半我倆都在李祖原事務所工作時,北藝大正在施工中。30年後,設計科藝館,提供了我們回望年輕時建築歷程的契機。 設計的理念來自兩條並行的思考脈絡:一是如何去對應校園中原有的建築傳統與形式,二是如何重新鏈結校園的空間,並創造新的藝術實驗場域。原有校園的建築樣式多為斜屋頂,對稱、且有著穩重基座固著於坡地上,空間形式則多為中庭或合院。然而科技藝術館做為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的實驗基地,「當代性」甚至於「未來式」該是其建築精神。因此在設計的策略上則一反原有校園的建築傳統,採用了「抬昇」於空中的「黑盒子」和「灰盒子」做為建築的主體。「黑盒子」、「灰盒子」的空間定義是機能性的,也是構築性的。「黑盒子」的皮層空間有著滿足服務機能的坡道連接,同時也是自然通風的風道;「灰盒子」是機能未被明確定義的空間,其包覆的皮層是由外牆與透光的擴張網所組成,有著漫射的光。 建築基地位於校園主要道路的端點,原為體泳館入口前廣場,並供校車及客車迴轉及停放。在這些不連續且沒有定義的場所中,卻有著最美的景觀——水平無盡延伸的關渡平原。因此,我們將碩大的黑盒子用四個巨型結構抬昇懸吊,在下方創造一個多功能的「大雨遮」。除了滿足原本體泳館及科藝館入口、校客車迴車、暫時停放之外,同時又可以是藝術展演、學生活動、甚至是公眾參與的場所。從這個場域連接向上,有著一條漫遊的路徑,時而貼近、時而滲透於黑盒子的週邊,綿延遼闊的關渡平原就在眼前。...

Read More

太平國小

太平國小站立在港西山頭,是基隆港都興盛衰敗的見證者。60年代因應西岸碼頭工人孩子的就學而建校,曾昌盛一時,然隨著產業轉型、人口外移與少子化,於2017廢校。在這迂迴迷宮似的山城,我們想像了一條連接山與海的路徑——從港灣碼頭出發、經由113巷沿著路標踏階而上,穿過太平國小抵達山後的登山步道,串聯城市與山林、人工與自然。怎麼做才能讓想像實現呢? 拆除圍牆是第一個動作,讓原本封閉的校區成為迎接市民的公共場域。新置入的建築元素均為木構造:一座外掛的樓梯,引發人們登高的想望,一座屋頂的瞭望亭回望這整座港灣,聽遊輪入港的聲音;一座十八米的空橋連接後方的登山步道。原始校舍有著清晰的結構韻律,以兩座樓梯區分為前、中、後三段。靠近入口的前段空間置入活化機能作為書店,呼應學校知識傳遞的功能,我們打通部份樓板及墻面,讓空間流動、讓山色漫入,書店是這座城市的閱覽室,迎接人們的大客廳。學校留下來的舊有課桌椅作為閱讀和休憩使用,和如織的遊客產生一種新的詩意連結。後段空間保留前幾年市府輕量改造的活化基地。中段空間則「廢墟化」場景,敲除樓板、鋁門窗、局部牆面及地面層的教室台度,延續廣場鋪面到建築體內,刻意模糊內與外的邊界。 山林和城市、過去和現在,均於此交會。老舊的黑板、斑駁的色彩、最初始的空間肌理,經由充滿敬意的態度敲除而被揭露,反而得再一次地被慎重凝視。走在從前孩童嬉鬧的走廊,進到以前授課的教室,個人的記憶被召喚滙入集體的記憶,成為社會整體潛意識。但願一個小學校舍的再生,能創造一條新的共生路徑、一個探索山海匯聚的通道,也是我們重新回看港灣歷史、想像城市未來的美麗平台。美好記憶的分享總能創造城市新生命。...

Read More

富邦文教基金會

紅磚有著自然溫潤的顏色和質感。基地位於環境之建築材料多以紅磚、橘色二丁掛及洗石子色調為主體,因而在設計的初始即思考利用傳統紅磚為主要立面材質表現。 基地三面臨接巷弄,與鄰里緊密相連。在創造建築公共性的同時,亦期望保有本體的私密性;因此摒除了紅磚原有的結構性,將其視為建築皮層,在原本清水混凝土構造與紅磚皮層間創造複層空間做為過渡;此過渡空間時而為陽台,時而為透空的露台,光線透過不同紅磚的開口投擲於玻璃或磨石子磚的地面,形成空間中變化豐富的虛實光影。 建築物在五、六樓之間有一座往上挑空的中庭,直接連接天空;在立面上亦有一個兩層樓高的陽台開口,它是空中的院,介于建築與城市之間的尺度。地面層大廳、地下一樓及二樓挑空區域是建築物內部連續性的開放公共空間,以一座樓梯貫穿。南向從地面層挑空的下沈水池形成街道和建築之間的緩衝,並讓地下層室內產生晃動的光影變化。在此可以清晰辨識往下延伸的紅磚牆其「皮層」的建築特性。...

Read More

清華大學宏亮美術館

美術館位於大草坪東側,西邊緊鄰雜木林及乾河溝。容納三個主要展覽空間的碩大立方體,輕盈地飄浮在綠色草坪上,透明玻璃內退產生陰影,強化抬昇飄浮的意象,並讓東西兩側綠地貫通。入口前庭及大廳維持與大草坪相同的斜率,引領人們自然而然往下行走。通透的帷幕玻璃讓內與外視線自然連接在一起,一面是綠色草坡、一面是雜木林。在樓上特展廳休館時,人們可以穿越大廳、到達咖啡廳及名為「對奕」之公共藝術。立方體表面由鈦鋅板及清水混凝土構成,透過仔細選擇材質讓兩者彩度明度接近,傳達曖昧不明產生的況味。...

Read More

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大樓

南校園為清大近年來拓展的新校區,與人文薈萃、校園活動密集活絡的北校園相較,南校園的發展潛力尚待定義。2016年清大與新竹教育大學合併,為南校園發展前景注入新的活力。透過公開競圖,我們先後獲得新設的藝術學院和美齋宿舍的設計權,同時間接受宏亮美術館設計委託。這三案分立於南校園中心地帶大草坪的東西兩側,透過一系列活動場所的連續配置,可從北校園通過弈園連續到美術館,再接到大草坪南緣步道,抵達藝術學院與美齋宿舍,南校園有了重心和也被賦予清晰的生活內容。 位於西側的藝術學院和美齋宿舍猶如一枚錢幣的兩面,雖然是先後獲得設計權的兩案,但我們讓兩者之間在功能上互補,空間上融為一體。基地為約三十度傾斜的緩坡,學院由音樂、藝設及科藝三系組成,由於未來藝術教育已趨向學科融合、多元發展,設計初始就希望能夠創造一座跨領域的交流場域:各自散落在山坡上的系所像聚落般有機地組成,穿越其中的路徑順應著地形地貌,經由視覺環境的穿越與連結,讓不同系所的學生可以在這裏交會相遇,形塑一個學習中心、亦是生活中心。學院空間的組成雖由各系所獨立組合,各有各自的領域,但在量體上由頂層的行政及院空間形成宛若大樹般的覆蓋,天光則由上而下。宿舍以V向著山稜線張開,公共空間設置在V字型底端,垂直方向形成宿舍的公共生活中心。...

Read More